Thursday, May 15, 2014

8 step to become financial Freedom and zero debt.

[财务知识] 想要零负债吗?那就必须遵守这8大守则!
8 steps towards financial Freedom and zero debt.

守则1:支出始终要小于收入
Total expenses must be less than our total income.

这条当然是「黄金守则」,如果能始终维持支出小于收入的现金流,那几乎不可能会掉入恶性负债坑洞里。不过我要提醒,工作收入或许会因加薪由少变多,但若没有好好规划退休后的收入来源,只靠着提领存款过退休生活,那麽负债风险并非完全消失。


守则2:用最快的时间降低贷款利息
Finish-up the paying back of all financial debts as soon as possible.

目前贷款缴交方式大多是「本息平均摊还」,只要愈早还本金,后面所缴的利息就愈低。因此就算你无法在短期内还清全部的贷款,还是要努力提前还部分本金,减少利息支出,让每月的收支现金流愈来愈多。

守则3:养成「先存钱,再购物」的习惯
Cultivate the habit of "Save first" before buying anything.


我们已经活在能够轻易借到「未来钱」花用的时代,信用卡或信贷都能让我们预支未来的收入先花用,却也让许多人被债务缠身。养成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钱的习惯,先存钱再购物,不然未来的你就没钱可花,外加沉重的债务负担。

守则4:看清现代金融工具的信用陷阱
Be knowledgeable with the current credit facilities loopholes.

每个世代都会有新奇的金融工具不断产生,也都藏有不同的信用陷阱,比如信用卡是现在最盛行的金融工具,其发明时间也才短短半世纪左右,却已造成许多人信用上破产。所以在使用新的金融工具时,都要尽可能先了解其中的信用陷阱,才能保护自己的财富。

守则5:学会用短期预算规划长期目标

Practice short-term budget planning for long term saving programme.

这辈子总会有几个梦想需要透过金钱才能实现,而且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存到。学习将大金额的财务目标切割成每月要存下的小钱,再利用预算分配的方式一步步存下来,等到梦想需要实现的时候,就不需要透过贷款的方式才能完成了。

守则6:别被举债投资的荣景冲昏头
Do not being lured into 'money-borrowing' scam for investment. 

举债投资另一种好听说法就是「杆杠投资」或「运用别人的钱来赚钱」(OPMother people’s money),整个听起来感觉就是超威的赚钱手法,这种无中生有的链金术更是吸引想快速致富的人向往。但举债投资其中所运用的财务知识是又多又广,千万不能只看片面结果就以为能轻易复制。而且事实上,如果愿意把持耐心,不需举债一样可以投资致富。

守则7:如果你觉得有问题,那就是真的有问题
If an investment is found to be astray or out of control. Cut it off, sell it , or pull the plug.

英文有句话是 Too good to be true,意指一件事好康到不像是真的。而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许多好到令人不敢相信的赚钱机会:投资100万一年后回收200万?好到不敢相信!现在买马上回馈双倍现金给你?好到不敢相信!从来没有对外公开的保证获利方程式?好到不敢相信!

但请先冷静听听大脑发出的危机意识,当好到不敢相信时最好就……没错,先不要相信!你可以去请教比较有经验的人,或是投入多一点时间研究,这样都可以大大降低花冤妄钱的风险,也远离被骗而负债的人生。

守则8:随时注意身上有没有漏财虫
Be alert and get rid of money draining bug.

你上一次检查信用卡或手机帐单是什麽时候?我敢说一定有人从来没检查过!曾经有次我就心血来潮检查我的手机帐单,赫然发现多了一笔几十元费用,查过之后才知道是办手机时赠送的小方桉,三个月免费期一过它就自动续订,我的粗心也让自己平白多缴钱。提醒你,生活中不少地方都有可能存在漏财虫,或是原本不需要的支出(如帐单过期要多缴罚款);这些钱虽然不会大到让你负债,但却拖慢你无债一身轻的速度。



记得,这辈子会赚多少钱并非自己能完全掌控,但负债就一定是由自己造成的。相信我,当你实现有资产又零负债的成就,背后再也没有被钱追赶的压力,那时绝对能过着无法想像的舒适人生;真正的,完全的,自由。

No comments: